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1
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与步骤:
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见“互不理睬的气球图1”)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线,会两只气球分开了。(见“互不理睬的气球图2”)
教师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
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断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见“互不理睬的气球图4”)
小知识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于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2
材料准备:相同高度和粗细的玻璃瓶八个、七种不同色的颜料、小木棒(筷子、鼓槌等)一根
制作方法与步骤:
(1)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个瓶子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2)在每个瓶子里倒入一种颜料(第一个与第八个颜色一样,水量不同),制作成彩色水,这样既美观又便于识别区分不同的水量。
(3)将八个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摆好,一组音乐瓶就做好了。(见“音乐瓶图1”)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击音乐瓶,感知声音的变化。
(2)让幼儿用嘴依次对着每个瓶口吹一吹,能否听到声音,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边敲击边倾听声音的变化,并辨别哪个瓶子音调高,哪个瓶子音调低,并引导幼儿探讨原因。
●提醒幼儿在敲击不同的瓶子时力度要均匀,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坏玻璃瓶。拓展与替代:
◆教师可根据音阶调整水量的多少来制作音乐瓶,并尝试为幼儿演奏乐曲(悬挂音乐瓶声音会更好听)。
◆可将钢管、竹筒等切割成长短不同的管子,悬挂起来制作成音乐筒。
◆ 提供编钟演奏的视频资料供幼儿欣赏。
小知识
当用小木棒敲击玻璃瓶时,瓶子和水会发生振动,当振动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由于每个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编钟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编钟的钟体小,敲击时,振动就快,音调就高;钟体大,音调就低。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3
材料准备:塑料瓶、彩色图钉、硬吸管(或筷子)、橡皮筋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在塑料瓶体上剪出一个方形或圆形。
(2)在塑料瓶的底部和瓶盖的上面分别钉上3个彩色图钉。
(3)将硬吸管切割为合适的长度,粘贴在瓶子上部,使橡皮筋不会紧靠瓶子。
(4)把橡皮筋缠绕在图钉上,调整成不同的松紧程度,以形成不同的音高。(见“皮筋吉他图1”)
实验操作:
幼儿用手拨动皮筋,会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否一样。
●引导幼儿再加上一根硬吸管,使橡皮筋分成长度不同的两部分,分别拨动橡皮筋的两部分,倾听声音的变化。(见“皮筋吉他图2”)拓展与替代;
◆用纸盒、铁盒、木盒等制作皮筋吉他自由演奏。
◆有条件的幼儿园请吉他手为幼儿演奏,感知吉他的发声原理。
小知识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音,可以用手按和弦来控制琴弦的长度。琴弦的长度不同声音也就不同。当我们演奏橡皮筋吉他时会感知到:橡皮筋绷得越紧,橡皮筋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也越高;反之,橡皮筋绷得越松,橡皮筋越长,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4
材料准备:PVC管、PVC弯头、可以塞进PVC管的布条
制作方法与步骤:
将PVC管用弯头连接成不同的形状,留出听筒口与说话口。(见“传声筒图”)
实验操作:
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说话,一个倾听,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小、中班幼儿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试一试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
●引导大班幼儿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的游戏。
●引导幼儿在PVC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PVC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拓展与替代: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楼层之间的墙壁上安装传声筒。
小知识
人发出的声音在传声筒中由于筒壁的反射使声波得到加强,传声筒的开口使声波向一定方向传播,在传播时能量虽然会损失一部分,但由于声波被加强了,所以声音也会传播得比较远。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4、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幼儿科学教案的说课稿6
材料准备:纸筒、塑料袋、纸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将一张纸卷成一个尖筒,制作成火箭的样子。
(2)在纸筒一端套上一个塑料袋并用皮筋扎好,做成发射器。(见“火箭上天图1”)
实验操作:
让幼儿通过纸筒向塑料袋内吹满气,并把塑料袋口用手攥紧,防止空气外泄。然后,让幼儿把火箭放在纸筒的另一端,并向上托着塑料袋,随后挤压塑料袋并放开塑料袋口,利用空气的冲力把火箭发送上天。(见火箭上天2)
教师指导建议:
(1)提醒幼儿火箭发送时要向天空发射,不要对着小伙伴。
(2)引导幼儿发现用力大小、袋内空气多少与火箭升空的.高度的关系。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矿泉水瓶、牛奶盒等材料做发射器,用力挤压塑料袋促使火箭上天。
小知识
当用手挤压塑料袋时,袋中的气体猛地向上喷出,产生的力量推动火箭飞上天空。袋内的气体越多,用力越大,火箭飞得越高。